三国之最风流_77演武荐贤(下)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77演武荐贤(下) (第2/4页)

其父母幼弟。“恩养”二字,当之无愧。
  荀贞亦离榻对拜,说道:“贞少从仲兄读书,慕古豪杰之风,常有周行天下,结交四海英雄之志。来到本乡后,结识了诸君,才知原来吾乡自有英杰,以前却是舍近求远了。承蒙诸君不弃,与我相交,此贞之幸也。自别诸君,来乡亭后,我日夜思念你们,郁郁寡欢。为续往日之谊,故请诸君前来。”
  诸人都道:“吾等投君,正如群鸟归林。适得其所。”史巨先问道:“敢问荀君,你说我刚才的话只说对了一半,不知另一半是什么?”
  荀贞请他们起来,自己也归榻坐下,把佩剑放在膝上,抽出了一截,轻弹吟唱道:“‘小麦青青大麦黄,谁当获者妇与姑。丈人何在西击胡。’……,这是元嘉年间的一首童谣,不知你们听过没有?”
  元嘉是桓帝的年号,距今已有三十年了。在座诸人大多不知。
  荀贞目光炯炯,环顾诸人,慨然说道:“元嘉年中,凉州诸羌俱反。南入蜀、汉,东抄三辅,延及并、冀,大为民害,我大汉子民因之死者枕藉於道。朝廷大发郡国兵,命将出征,与贼血战。阿褒的父亲当年就在征召之列,也曾赴边关,冒矢杀贼。从那时起直到现在,三十年中,羌人并及鲜卑胡种几乎年年犯我边疆,掠我财富,杀我子民,实已为我汉家大患。诸羌之惨毒,胡人之大恶,罄竹难书。前汉陈子公言:‘明犯强汉者,虽远必诛’。贞虽书生,亦有为国行天诛、为民灭大恶之愿。你们都是壮士,都是我颍阴的英杰。大丈夫岂能泯然无闻於草莽之间?好男儿当如班定远,取封侯於边关!我召你们来,另一半就是为了和你们商量此事!”
  诸人不知班定远是谁,也不知陈子公是谁。荀贞把他俩的故事一一讲来,再又讲了一讲历年来羌人犯边的恶行。
  江鹄问道:“荀君!你是想率我等去边关杀羌么?”
  荀贞当然不是想带他们去杀羌人。他之所以这么说,只是为了给日后用兵法约束他们、用兵法训练他们找一个借口罢了。他将佩剑完全抽出,插在坐榻边的地上,手扶剑柄,慷慨激昂地说道:“正是!马伏波曾言:‘男儿当死於边野,以马革裹尸还葬,怎么能老死在床上、老死在儿女手中’?你们都是本县人,应知前汉颍阴侯灌婴的故事。灌婴本睢阳贩缯者,因勇武而得封万户侯。他可以做到的,难道我们做不到么?”
  他左一个班定远,又一个陈汤,又是封侯边关,又是灌婴万户侯。在座的诸人本就都是尚气轻生、好勇轻剽之徒,被他撩拨得热血沸腾。
  刘邓攘臂跽坐,奋声大呼:“他能做到的,咱们当然也能做到!荀君,你带我们去边关杀贼罢!”
  众人谁也不肯在别人面前示弱,皆随之大呼:“吾等愿从荀君赴边关杀贼!好男儿当死於边野,马革裹尸还葬。”
  “好!我果然没有看错诸位,你们都是咱们颍阴的好男儿!想我颍阴之地,本多奇节之士。你们无愧先祖之名。”荀贞霍然起身,高兴地夸奖了诸人一番,随后话锋一转,“不过,咱们虽都是好男儿,虽都无愧先祖之名,虽都有报国杀贼之心,但却也不能就这么去了。”
  “为何?”
  “你们虽都武勇,然而却不通兵阵之道。兵者,凶事也。如果贸然上阵,反而不美,怕会有损吾辈威名。咱们是去杀贼报国、以求封侯的,不是去送死的。你们若果有此志,我愿以兵法教你们。等到兵法学成之时,便是咱们远赴边关之日,如何?”
  “好!就听荀君安排。”
  荀贞将剑归鞘,提在手中,挺立诸人身前,顾盼左右,见包括乐进、许仲、程偃、小夏、小任等人在内,院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热血沸腾的样子,不觉暗中欢喜,欢喜自家计谋得售。
  须知,这些轻侠与那些里民不同,都是桀骜惯了的不服管教之辈,要没个好的理由真不好操练他们,更别说用兵法约束了,而且另一方面,虽说於今之时,豪强大族都有私兵,平时招揽亡命、蓄养宾客,每逢春、秋,也会操练备寇,但为了稳妥起见,还是为操练找一个借口为好。
  今日院中人多口杂,他说的这番话肯定用不了多久就会传遍四乡。到那时候,县人、郡人只会“奇其壮志”,不会疑心别事了。——这也是他性子谨慎的一个表现。
  ……
  果然,三五天后,这番话就传入了县令朱敞的耳中,很快,又传入了郡守阴修的耳中。
  朱敞当时正在读书,他放下竹简,对陪侍在侧的秦干、文直笑道:“我早知贞之有胆勇武略,果不其然!‘乳虎’之名,正合其人。”
  文、秦说道:“县君有识人之明。”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