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国之最风流_58我为君取彼良驹(四)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58我为君取彼良驹(四) (第3/4页)

之故,别的士族、豪强可就没有这么容易出粮了。
  邯郸荣又等了两天,其间零零散散的只有几家与邯郸氏、魏氏交好的大姓交上了粮谷,如杨氏、韩氏等豪强大族却是没一个来交纳的。
  宣康忧心忡忡,在堂上搓着手转来转去。
  荀贞正在批阅许仲递上来的军文,军文两方面的内容,一个是何仪和那些重伤员的伤势均渐好,一个是上次击黄髯,部中损失了一些铠甲、刀戈,需得尽快补充。
  何仪等重伤员的伤势渐好是好事,那么重的伤居然都被樊阿医治好了,这更使得荀贞增强了把樊阿招揽到麾下的想法。补充铠甲、刀戈不是难事,郡府有兵库,写道公文呈给刘衡就是。荀贞吩咐侍坐在边儿上的李博负责起草给刘衡的公文,抬起头,看见宣康转来转去的。
  他笑问道:“叔业,在为何事发愁?”
  “荀君,募粮的檄令已经下去五天了,却还没几家来纳粮啊!”
  “邯郸氏、魏氏等几家不是已如数交上了粮么?”
  “邯郸氏、魏氏虽为邯郸冠族,可他们家里没有多少田地,远比不上杨氏、韩氏,他们几家交的这点粮谷还不够三千人一月吃用,又有什么用?”
  士族和豪强是有区别的,不少士族为了家族的清誉,并不蓄田积财,如许县陈氏,陈寔名重海内,可家里却没有多少余财,又如荀氏,从荀淑这一代起,荀家就是每当家产增加便就分给亲、友,邯郸氏、魏氏虽然比不上陈氏、荀氏这么清高,可族里却也是没有太多田地的。
  要说邯郸真正有田有粮的大户,还得是杨氏、韩氏这样的豪强。
  杨氏有良田百顷,韩氏亦有田数十顷。
  百顷即万亩,收成好的年份,除去门客、徒附之所得,杨家一年即能得粮数万石,足够养三千兵卒大半年。今年虽颗粒无收,往年的存粮也有很多早被卖掉,可杨家现有之存粮却仍是有不少的,邯郸荣计算过,按五分之一来募粮的话,只杨家交纳的粮就够三千兵卒两月之食。
  这么大数目的粮谷,杨家怎肯老老实实地交上?
  宣康说道:“要是杨家、韩家不肯交?”
  荀贞却似对此毫不担心,笑道:“且看公宰手段就是。”
  ……
  邯郸荣的手段和荀贞当年诛灭第三氏的办法如出一辙:搜集诸家不法之事。
  只是,荀贞搜集第三氏的不法之事是为了灭其族,邯郸荣则是为了迫诸家交粮。
  ——要说起来,邯郸荣迫诸家交粮所用的手段和荀贞灭第三氏的办法之所以会一样,原因却是不言而明:他俩都是有官身的人,手里握着权力,要想达成目的,从律法上下手自是最方便快捷,而且也不会落人把柄。
  但凡豪强之族,必有不法之为,邯郸荣是本县人,生於斯、长於斯,对本县的诸姓豪强知根知底,对他们族中子弟以前做过的不法事也多有所闻,只要下些功夫就能搜集到足够的证据。
  他等了两天,第六天早上遂分遣府吏,召县中诸大姓的家长来中尉府,唯杨氏、韩氏不召。
  荀贞至赵郡不到三个月,接连击灭左须、黄髯,声威赫赫,诸姓的家长固然赖杨氏为倚,杨氏不交谷粮,他们也装糊涂,乐於不交,可在得了邯郸荣的相召后,却不敢不来。
  十余家大小豪强、士族的家长络绎纷至,入中尉府,进主簿院,到得堂上对坐,等候邯郸荣。
  诸家到齐后,等了多时,天将中午,邯郸荣才出现,他带剑着履,大步登堂,穿过对坐两侧的诸家的家长,在他们的目光中径行至案前,拿起事先放在案上的一卷竹简,不坐,亦不入案后,便就在案前转过身来,面对诸家家长,展简读之。
  他的声音本就大,如金石之音,此时回荡在堂中,落入诸人耳中,更是如钟鼓轰鸣,——他读的却是在座的诸家家长之一往日犯下的不法之事,读完,他不看诸人,翻过一页竹简,接着往下读,却是另一个在座族长的不法事,又读完,他抬起眼,简洁地令道:“收治送狱中!”
  邯郸左尉李仓不知何时候在了堂外,立刻带县吏入,即刻将这两个族长收拘,押送着回去了县寺。
  满堂在座诸人惧皆骇然。
  邯郸荣环顾余下的诸人,举起右手里的竹简,说道:“此卷竹简共有五十余简片,我适才所读的只是其中的十分之一,余下的内容我虽未读,然诸公应也心中有数,知道是什么了!”
  在座诸人面面相觑,有的汗出如浆,有的面现忿然,有的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