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一百二十五章 招商引资有奇招 (第2/3页)
这些人,即便竞标成功,他们也有办法使坏,人家背后可是有实力的。 周学熙自然也得到了照顾,分得了一个名额,可他考虑再三,还是决定向李安生透露消息。 不是为了别的,只为了李安生这次邀请他北上的原因,启新洋灰厂。 双方还没有合作过,也不知道对方的脾性,但李安生郑重其事的邀请他来,明言要在水泥与煤矿上进行合作。 大规模的工业建设离不开钢铁与水泥,李安生有着大把的专利技术已经让李吉祥到美国去申请,并且应用到实际中来。 与周学熙合作,将中国的水泥工业迅速发展起来,从小打小闹的技术革新,再到质的飞跃,比如预分解窑新型干法之类。 光是那数百项小的水泥生产专利技术,就足够中国的水泥工业迅速崛起。 “这些便是一些新的技术,为了尽快让它们得到应用,我想与周先生合作,让启新洋灰厂分出一批工人与技术人员来,帮助黑龙江兴办洋灰(水泥)厂,确定这些新技术确实对水泥生产大有裨益,双方可以合股,您看如何?” 走在墨尔根的水泥工厂,周学熙有些目瞪口呆,与其说是个工厂,倒不如说是大型实验场所。 看着李安生递过来的许多实验数据,他再次的被震撼了。 他是个内行人,虽然还看不到水泥产量与质量的大幅飞跃,可有些东西还是能看得出端倪的。 “那是什么?”周学熙惊讶的看着远处河边的一艘小船。 天哪,这是什么船啊。 “水泥船。”李安生笑着回答,似乎成竹在胸。 “水泥船?”周学熙呢喃着重复了一遍,小心的上前查看。 “钢丝网水泥船,我跟比利时洋行买了几台拉丝机,正好能拉钢丝用在这船上,这种水泥船船壳薄,自重轻,容易成型,且因配筋分散,具有较大的抗裂性和延伸性,用来造农船、渔船和运输船舶还是不错的。当然钢筋水泥船也不错,我准备建几艘趸船试试,要真能成,那松花江上还不是我们的天下?只要买上一艘轮拖,后面拖着一大串的水泥趸船,这就是一个船队。” 周学熙敏锐的抓住了水泥船的特点,造价低廉,材料容易获得,而且据他看来建造设备和施工工艺简单,将来维修保养费用低,准入门槛也很低。 就像李安生说的,只要买个轮拖,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建起一支船队,不需要太大的资本,如果真的能够实现,将来松花江上的确能被大清的船队所占领,只要几年的功夫。 光是这准入的门槛之地,以及工期之短,效率之高,就能诱惑大批的富商投资到内河航运中来,从松花江到黑龙江,以及南面的辽河等水域。 甚至于,近海航运,这对大清来说是多么的至关重要,李安生好像提到,水泥船能有几千吨排水量的规模,甚至万吨也是可行的,他从来不认为李安生是个说大话的人,不然也不会短短两年有此成就。 周学熙很是赞赏李安生的这种态度,拉他过来商谈合作,直接就是给他看成果,用实际行动来表明对这次合作的重视。 这种实干精神是许多人都缺乏的,尤其是办洋务。 “最为重要的是能节约木材和钢材啊,尤其是钢铁,我国最为缺乏,投资钢铁厂又需要时间,没有几年功夫无有小成,要想赚大钱,更是难。所以有钱的富商都情愿投资轻纺工业,哪怕是煤矿,这点周先生很清楚。” 大清的钢产量少的可笑,仅仅依靠汉阳铁厂那么一点产出,就连周学熙也不敢碰钢铁产业,这两年一直埋头于其他工业,比如滦州煤矿。 既然钢铁短时间无法获取,那么就要另辟蹊径,这水泥投资少,见效快,还能够拿出来跟全中国的实业家分享。 小高炉固然在秘密修建,许多技术都将逐渐应用起来,李四喜首要的目的就是大炼钢,不过这些技术只能够掌握在自己手中,无论如何都不能流传出去,流出去对钢铁工业薄弱